春日的暖阳,透过层层叠加的绿叶,投射在战火中的宣传阵地——新四军第五师挺进报社及印刷厂旧址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九口堰村附近的方家冲榨屋湾,仿佛白晃晃的阳光就要穿透那一段段白纸黑字的抗战历史。
“听父辈们讲,我一出生就与新四军有缘。我是由新四军第五师医务人员接生的,后来我们家成了新四军第五师挺进报社及印刷厂的一部分。当时虽然不知道报纸上写些什么,但觉得出办报纸的人很了不起!”说起挺进报社,年过八旬的伍天祥老人回忆起从父辈们口中得知的一件件往事。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住在他们家的报社干部坚持穿军装,工人师傅穿工作服,只有少数时候穿便衣。工人师傅的住宿是一人一铺,几人一房;练习生住的是集体铺,也有少数和师傅同铺的;只有干部是单房单铺。印刷厂设在随南时,局势虽然比较稳定,但生活还是很艰苦,大家集体进餐,工作人员如果有病,就到离印刷厂不远的五师司令部野战医院就医。后来经济发生了困难,那些请来的师傅主动提出不要工资,和干部战士一样过供给制生活,一样吃杂粮、蔬菜等副食品,不要特殊照顾。在五师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师傅也帮助群众插秧、收割和做群众工作。他们工作时不讲条件,积极带徒传授技术,自己动手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字不够,自己铸;机器没动力,就自己用两只脚踩;没有做标题的大号、特制字,就自己刻。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不仅没有人想回家,排字师傅傅润生还把年仅14岁的儿子傅青松也带到印刷厂参加工作。石印师傅刘国华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出席边区劳模大会。
如今,走进方家冲,只能见到改头换面的现代村居,唯一保存完好的是一座三开间矮楼的平房,还有几口老井。采访中,我们得知了抗战期间发生在这个平凡小院里的不平凡故事。
《挺进报》于1940年2月在京山八字门创刊,印刷厂位于洛阳店方家冲一小汊冲之隐蔽处,与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九口堰相距2.5公里,有坐东朝西民用瓦房8间,直属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领导。印刷工人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为了提高技术,他们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刻字工们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各种字体、花边、刊头、版样作为学习资料,装订成册后观摩研究,苦练刻写各种字体的基本功,提高刻字、排版技术,直到字体写的规范、整洁、美观、印出来清晰、耐看才罢休。搞印刷的同志则挖空心思研究调墨与滚筒着力方法,力求达到更高的水平。小青年们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一切服从工作需要不分昼夜,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十七、八个小时。
《挺进报》先是八开两版,仅5名工作人员,一台日式手摇滚筒油印机,每期可印刷上千份。1941年底,又从汉口购进两部圆盘印刷机、一台四开平台印刷机,请来3名铅字印刷师傅。这时印刷所改为印刷厂,《挺进报》改为铅印,还从部队调来干部10余人加强印刷厂的工作。同时,在部队抽调20余名年轻的小战土作为实习生投入印刷厂工作,炊事员增至3人,其编制达70多人。其中从武汉请来的师傅每月发固定工资法币40元,实习生有一定技术津贴,干部是供给制,无工资补贴,只发少量生活补助品。印制厂主要出版印刷五师机关报《挺进报》,有时也印些学习册子,如《党员须知》《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社会科学概论》《马列主义概论》及五师文件和抗日宣传画、抗日歌曲等宣传品。边区党委的《七七》报有时也在这里印刷。直到1942年5月,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报社印刷厂才撤离九口堰,迁至大悟刘家洼。
如今,方家冲榨屋湾成了红色旅游之地,有关部门在这里竖立一块刻有“新四军第五师挺进报社及印刷厂旧址”的石碑,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学习参观。大家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决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州市纪委监委 黄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