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已走过的四十余载人生,我与《红岩》的四次相遇就像永不褪色的照片,永远定格在时光的长河里。
第一次相遇:在青涩懵懂的少年求学岁月
我打小就听过江姐的故事,背诵过《我的“自白”书》,对革命英雄心怀深深的敬佩。长大点才知道,这些英雄人物都在一本叫做《红岩》的书里,于是心生向往。
后来,终于在一天下午,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魂牵梦绕的《红岩》。那天的阳光很灿烂,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照射着一排排书架。我坐在桌前,虔诚地读着《红岩》,一直读到管理员过来催我。
这一幕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全是因为震撼。书中坚贞不屈的江姐、忍辱负重的华子良、活泼可爱的小萝卜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悲壮的场景猛烈地扣动着我的心弦,我仿佛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一重重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对英雄的爱、对反动派的恨也在我的心里扎下根来。
第二次相遇:在诞生经典的重庆山城一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红岩》,就特别想到重庆、到英雄战斗过的地方致敬。直到2017年夏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当我走进渣滓洞的一刹那,痛惜、悲愤、钦佩等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尤其是看到锈迹斑驳的刑具,看到烈士双手刨出的小洞时,那段血雨腥风的斗争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忽然变得愈发真切,恍惚间,耳畔似乎传来了陈然的放声大笑,指尖好像感受到了江姐双手钻心的疼痛。
这是一次涤荡身心的缅怀之旅,从小说到实地,从抽象到具体,我终于真正读出了与先烈们的共鸣:那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先烈们慷慨高歌、从容赴死;那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酷刑拷打、威逼利诱,先烈们用血肉之躯展现出钢铁意志;那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大家无不被先烈们的事迹所感动,自觉把他们当成心中学习的榜样;那是一股浩然的革命正气,先烈们身上信仰的凌云气、斗争的昂扬气、无畏的英雄气汇聚起来,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第三次相遇:在任重道远的正风反腐路上
学以致用,与《红岩》的两次相遇,让我开始思考,工作中应该怎样贯彻红岩精神。而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的讲话为我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狱中八条》一一读出,这些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八条意见,不正是我工作中的基本遵循吗?
我是一名纪检监察战线的“老兵”,当我带着自己的思考再读《狱中八条》的时候,我又一次被震撼。《狱中八条》文字虽然简单,意义却很深刻;针对的虽然是当时的情况,但至今仍没有失去光辉。在充满血泪的字里行间,有悲愤,有忧虑,有思考,有希望,却没有一点颓伤和灰心。如今的环境比当时强了千万倍,我们唯有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
第四次相遇: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当中
第四次相遇就发生在今年的2月20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聆听着总书记的教诲,我不仅将《红岩》放到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当中,在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组成的绚丽夺目的珠串里,再一次好好端详起红岩精神这颗散发着独特光彩的珍珠。
一方面,红岩精神拥有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核、实践属性和道德品格;另一方面,因为环境和斗争的特殊性,红岩精神拥有了区别于其它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表现为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四次相遇是回忆更是开始,我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与《红岩》一次又一次重逢,不断激励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宜昌市伍家岗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吴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