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监管小额工程,总担心流程不透明,现在系统实时可查,‘人情标’‘关系标’无处藏身,监管效率上去了,群众投诉也少了!”近日,在黄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招投标监督的工作人员周林,指着刚上线试运行的小额工程智能交易系统,向来回访的市纪委监委干部介绍道。
此前,在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过程中,黄石市纪委监委发现,由于缺乏明确归口管理,标的400万元以下小额工程项目存在明显监管盲区,导致“治而复始、边治边腐”问题屡禁不止,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更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亟需解决的突出短板。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市纪委监委与市政务局协同打造智能交易系统,全面推行“去代理、去专家、全程电子化”监管模式。该系统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项目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通过数据实时归集、流程动态追踪和风险智能预警,推动监管方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升级。
该系统在机制设计上,以“自愿、免费、规范、高效”为原则,构建标准化运行体系,一方面打破管理壁垒,推动项目集中进平台,提供全程免费服务,实现标书自动生成与线上流转;另一方面完善制度规范,统一文本格式,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并通过流程再造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切实回应基层“短急快”需求。
针对监管实践中暴露的标准不一、程序失范等问题,该市纪委监委明确40万至400万元项目“应进必进”底线,将非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同步纳入智能监管范畴。通过固化交易规则、推行电子化流程,实现系统自动评审与招标人复核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同时建立职责清晰的分级监管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合力,全面提升监督效能。
在此基础上,该市纪委监委推动建立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边界,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投诉—受理—核查—答复”闭环机制,确保投诉及时公正处理。试运行期间,该系统已完成20个项目交易,平均周期从数十天压缩至6天,节资率达17.8%,实现行政效能与监督质效双提升。
下一步,该市纪委监委将持续深化“全周期管理”理念,以数智化监督为抓手,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优化监督流程、强化风险预警,切实将监督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建设环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张超 冯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