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微故事 | 隐形家产“归位”了

“界石村的野藕深加工设备、印山村的八大扶贫项目、藕塘村的公厕,总算都在‘三资’监管平台上有了‘家’!以后集体资产再不会是‘糊涂账’,我们管理起来也更有方向了。”近日,嘉鱼县陆溪镇财经所会计看着平台上清晰的资产条目,长舒一口气。

这笔总额超四百万元的隐形家产能顺利“归位”,源于巡察组的一次查账行动。

此前,嘉鱼县委第三巡察组进驻陆溪镇,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使用情况作为核心巡察内容,深入各村村委会核查集体资金流向、资产登记及项目落地等情况。巡察组工作人员在界石村梳理账目时,一张记录着2022年15万元购买野藕深加工设备的凭证,引起了巡察组工作人员的注意——账面已登记支出,可设备既没录入固定资产账册,在湖北省“三资”监管平台上也查不到任何踪迹。

“钱付了、设备到了,怎么账上就没它的‘名分’?”巡察组敏锐判断,这或许不是偶然的疏漏。他们当即扩大核查范围,对陆溪镇其他村的资产账目展开全面排查。果然,更多“隐形资产”浮出水面:印山村2016年以来陆续建成移交的光伏电站、桃园基地、沃柑园、公共厕所等八大扶贫项目,总价值390余万元,长期“漂泊”在账外;藕塘村一座价值12万元的公厕,同样在资产登记中“查无此物”。

“大家都念叨村集体家底薄,没想到这几百万的资产竟成了没人管的‘隐形家产’!”巡察组一边翻着账本,一边无奈感慨道。

面对巡察组的追问,村干部们也面露难色:“这些项目时间跨度太长,这些年村里人事又有变动,资产后续管理确实没跟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集体资产更容不得“糊涂账”。巡察组迅速将界石村、印山村、藕塘村的资产问题梳理成清单,向陆溪镇党委反馈,要求立即推进整改、严肃核查原因,并建立资产监管长效机制,切实守护村集体与村民的切身利益。

很快,“糊涂账”的真相水落石出。原来,这些资产多由财政拨付资金建设,项目建成后,承建单位未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加上村集体后续管理衔接缺位,导致资产长期“漂流”在账外,逐渐成了“隐形家产”。

在巡察监督推动下,陆溪镇第一时间组建整改专班,对涉事资产逐一核对、溯源查证、补录信息。随着最后一笔资产信息的录入,总计四百余万元的涉事集体资产,全部按规范流程录入湖北省“三资”监管平台。与此同时,陆溪镇党委举一反三,聚焦村集体资金使用、资源流转、资产管理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对全镇10个村(社区)的“三资”情况开展全面摸底清查,并进一步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资产管理机制,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

如今,陆溪镇各村的集体“家底”清晰透明,印山村的光伏电站持续产生收益,界石村的野藕深加工设备助力产业发展,这些“归位”的资产不断为村集体创造价值,也让村民对基层治理的信任愈发牢固。(戴莹 张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