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对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提出明确要求。打赢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和坚强决心,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保驾护航。
本期,我们邀请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员杨值珍,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围绕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紧扣我省省情实际,谈谈如何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请问如何理解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的必胜信心?
答: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消除腐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生效迄今20年,有关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但腐败问题仍然是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问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腐败问题的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和历史性成就,全党对反腐败斗争及自我革命的认识更加清醒,遵规守纪的意识明显增强,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断铲除,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领导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百年大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这“两个历史主动”,是我们党纵深推进和坚定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的底气和基础。
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反腐败斗争不可能轻轻松松、几场战役就可以取得最终胜利,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党有长期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因此,要始终坚信党反腐败斗争的意志和能力,始终坚信反腐败斗争的前景和未来,保持反腐必胜的信心,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必须打赢而且能够打赢的战争。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形成了“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请问如何把握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当前我省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特点,坚定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持久战的如磐恒心?
答: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以高度清醒冷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了反腐败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不少顽固性问题。
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仍然有人肆意妄为、高压之下不收手。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87.7万件,比2023年、2022年均有所增长。2024年,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18万件,比2023年增加了8.16%;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4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10.97%。在案件数量持续处于高位的同时,还存在涉案金额不断攀升,政商勾连腐败危害巨大,关键岗位、重点领域腐败易发多发,群众身边腐败屡禁不绝,风腐交织问题突出,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花样翻新、日益增多等问题,这些都对反腐败斗争构成了新挑战。这既是我国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也是我省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它表明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大、机制不断完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将过去一些避影敛迹的腐败行为、腐败分子深挖出来了。另一方面,它表明虽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腐败存量没有彻底清除、增量时有发生,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不能有丝毫松弛懈怠。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腐败是公权力的变异,是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的产物,只要存在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公权力就可能被腐蚀,从而导致腐败,而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难以在短期内铲除,这就意味着反腐败斗争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明确树立持久战思想,既反对盲目乐观的速战速决思想,又防止松劲懈怠、疲劳厌战情绪,还要克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心态,始终保持如磐恒心,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久久为功,打赢打好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再次以鲜明态度重申了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意志,强调“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慈悲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请问如何把握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坚定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总体战的坚强决心?
答:腐败现象是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社会危害性极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腐败现象会不断销蚀其发展和稳定的根基,如扰乱经济运行秩序、浪费社会发展资源、削弱组织体系活力、扭曲社会价值观念、损害社会大众利益,从而损毁政权的社会公信力和执政基础,最终导致政权丧失、社会破碎。
然而,产生腐败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思想的、制度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思想开关不拧紧,放任贪欲之念疯狂滋长,就难免出现各种越界脱轨、跑冒滴漏现象。同时,权力有变异滥用的内在秉性,如果权力不受制约,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腐败行为。此外,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其思想和行动总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正因为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复杂,所以治理腐败的任务也很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慈悲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实际上,腐败与反腐败就是意志和决心的比拼。反腐松一分,腐败就进百分。反腐败的意志越坚定、决心越强大,腐败的思想就越脆弱、行为就越收敛;反之,则越强烈、越猖獗。
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必须驰而不息抓好反腐败斗争;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慎终如始,越是接近胜利,越是需要警惕影响胜利的阻力。腐败现象的危害性、腐败成因的复杂性、腐败治理的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始终坚持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大无畏气概,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止步、遇到流血不吓倒,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不姑息,以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赢得更大的历史主动。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并从五个方面对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请问您对严惩腐败行为、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清廉湖北等方面有哪些意见建议?
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结合我省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任务,湖北要继续加大惩治腐败行为的力度,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加快清廉湖北建设。
强化“不敢腐”的震慑。腐败分子铤而走险搞腐败,就是想通过腐败行为为自己、为亲属、为特定关系人等牟取利益,如果不能获益甚至还要损失更大利益,就没必要去搞腐败了。因此,要治理腐败问题,就要通过强有力的查处和惩戒遏制腐败行为,使腐败无处遁形、无处藏身,形成伸手必被捉的强大震慑。我建议,要建立健全关联惩戒机制,将腐败收益,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无论是腐败分子本人的还是亲属的亦或特定关系人的不正当得利,依规依纪依法予以没收,形成腐败所失远大于所得的强力利益震慑,从而不敢搞腐败。
织密“不能腐”的网络。腐败的本质是公器私用,利用公权力搞权钱、权物、权色、权权交易,牟取非法利益。如果把公权力看严了、关住了,就没有腐败的本钱了,也就搞不成腐败了。我认为,要治理腐败现象,就要通过建立严密的制度规范和监督公权力的运行。推进公共决策规范化,科学设置、严格落实权力运行程序,权力运行程序确定后公之于众,接受监督,促使相关决策人员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真正落实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确保公权力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同时,推进公共资源公开化,除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等不宜公开的公共资源外,所有公共资源都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公开,使其异动情况受到实时监督,增加贪污挪用侵吞公共资产、输送交换公共利益的难度,从而不能搞腐败。
筑牢“不想腐”的堤坝。腐败行为是腐朽没落思想的外化外显,由于特权思想、享乐思想等作祟,部分手握公权力的人思想防线没有把牢,一步步走上了腐败道路。如果思想堤坝筑牢了,就不愿意搞腐败了。我理解,要治理腐败行为,就要从净化思想入手,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思想根源。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纪法教育,将其作为全省新进公职人员招考的必考点和入职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全面提升全体公职人员的思想素质和纪法素养,把牢思想“总开关”。实施引廉入校工程,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廉洁启蒙教育,逐步将廉洁观念深植于全省干部群众心中,铲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加快建成清廉湖北,使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清廉作为基本价值追求,不愿搞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