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试点“乡村物业联合社”模式 精准监督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雨后初霁,山色一新。走进“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郧西县上津镇丁家湾村,伞河沿岸田园风光旖旎秀美,一片片生态产业基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容与景观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乡村气息。

近年来,郧西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一镇街一实事”为载体,在上津镇试点创新推行“乡村物业联合社”治理模式,将物业管理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环境质量,激活集体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纪委护航、群众受益”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县纪委监委将该模式纳入基层监督“核心项目”,与上津镇纪委上下联动,构建“监督专班+靶向清单+智慧平台”全链条监督体系,以精准监督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助力乡村完成从贫困小山村到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

多元协同聚合力 破解乡村治理“老大难”

“在这里既能陪家人享受采摘乐趣,又能感受大自然的静谧美好,是治愈心灵的好去处。青山绿水绕人家,田园风光美如画。”游客胡远芹周末带家人到丁家湾伞河塘农庄采摘李子,在农家小院住了两天,沉浸式体验烟火与诗意交融的生活。

谁能想到,作为边远山区村,丁家湾村曾经并非如此。“村里山水绝美,但环境卫生和配套设施却滞后,难以留住游客。”多年前,外地游客的这句感叹,深深刺痛村党支部书记汪光辉,也让村里下定决心整治环境卫生。

说易行难,如何治?谁来治?丁家湾村坚持问计于民。通过院落会听民声、集民意,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取经,最终敲定“垃圾分类”方案。村党支部书记汪光辉对当时的细节记忆犹新,村里投入近20万元新建堆肥房,为每户村民购置垃圾桶,正式推行“垃圾分类”管理。

“刚开始群众对‘垃圾分类’是抵制的,一是不知道怎么分,二是觉得麻烦。”汪光辉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了发动群众做好“垃圾分类”,院落会统一思想,镇村干部挨家挨户示范,引导农户按照干湿分类,垃圾处理中心“两类四分法”逐渐成为村民共识,村里环境也持续向好。

运行时间久了,丁家湾村总结出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新模式,但也暴露出一些单村体量小、村民分散化、治理受益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津镇推动9个沿线村“攥指成拳”,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购置环卫设施,构建“多村共享、统一调配”的硬件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集体参与+市场运作”多元筹资机制,8辆电瓶垃圾转运车、4650对干湿分类垃圾桶陆续投入使用,4座垃圾堆肥池顺利建成。各村以资金入股联合社参与运营,年末按股分红的机制让集体经济实现了“造血式”增长。自联合社成立以来,仅垃圾分类项目各村集体平均获得分红收益1.1万元,昔日“空壳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我们村是上湖路的主干道,来往的车辆游客多,以前道路两边时常会有生活垃圾,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清理,村容村貌大变样!”家住上津镇丁家湾村的村民王大爷看着整洁的道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变化正是上津镇9个公路沿线村打破行政壁垒、“抱团取暖”创新实践的成果。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合理完善的机制支撑。联合社创新构建“村委会+联合社+群众”三方共治体系,建立“三会一制”组织架构,即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监事会全程监督运营,干事长牵头具体执行,辅以“四方考核体系”,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约定5万元以上大额支出、外包合同等“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集体决策,运营正负面清单更是将权责细化到垃圾清运频次、分类指导标准等具体环节,真正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在服务机制上,建立“联合社+网格员+农户”的三级服务网格,将9个沿线村划分为2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他们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承担着环境卫生巡查、垃圾分类指导、群众诉求收集等工作。

“23个治理网格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将服务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联合社负责人马玉林介绍治理模式的好处。

联合社不仅让村庄更加干净美丽,还带动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在镇纪委和村级纪检委员的监督引导下,联合社按程序自主承接了沿线村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业务,探索“物业+产业”融合新模式。“代耕代种、农资代购、农产品代销”等农业生产服务的推出,让联合社年均营收超10万元。35名群众通过“送技能下乡”活动,参加保洁员、绿化工职业培训,其中18人成功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多方共赢提质效 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环境卫生谁来管护?怎么管护?丁家湾等沿线村给出答案,农户包保、自主管护、积分监督。村委会引导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的事由群众做主。将农户房前屋后和公共场地划分责任区域,引导村民管好自家“责任地”。同时,把环境卫生考评纳入积分清单,通过积分评优和兑换礼品引导,极大提高群众参与共管的积极性。

“以前村里喊着搞卫生,大家都觉得是村干部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垃圾分类做得好能换洗衣粉、食用油,咱老百姓也乐意参与!”上津镇孙家湾村村民李大姐拿着用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转变就源于联合社推行的“环境卫生积分兑换”制度。该制度将农户庭院整治、垃圾分类等纳入考评体系,形成“环境改善—积分奖励—主动维护”的正向激励机制。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使群众参与率从最初30%上升至85%,实现从“政府催着干”到“群众主动干”的根本性转变。如今,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率达60%,治理成本下降40%,群众对治理工作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联合社服务质量怎么样?遇到问题向谁反映?县、镇两级纪委给出答案,打造“互联网+监督”模式,建立大数据监督系统,在全县推广应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让技术赋能成为基层治理的“加速器”。该平台集查询、办事、投诉和处理功能于一体,涵盖党务、财务、村务、政策公开、惠农资金发放等5大板块。为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各村便民服务大厅专门设置查询机,方便不熟悉智能手机的群众现场操作;同时,平台生成专属二维码,村民只需“扫一扫”,即可进入手机端平台,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远在外地,都能随时查询政策、监督村务、投诉举报,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每天出门放垃圾比较费力。我把这个问题在手机上反映了以后,他们每天都会按时到我家里来收垃圾,真是又舒心又暖心。”镇纪委从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收集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后,迅速召集包联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和联合社负责人商讨解决方案,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联合社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定期上门协助清理庭院、代扔垃圾,让治理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的运用,推动监督从“事后追查”转向“事前预防”。平台整合公开联合社营业收入、成本支出、信访投诉等各类数据,真正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织密基层监督的“防护网”。

目前,在上津镇的15个重点区域和群众居住集中点,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二维码格外醒目。村民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就能实时评价联合社服务质量、举报问题线索,形成“扫码即收、收必快办、办必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累计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治理类诉求47件,“小事网格办、大事联合社统办”的精准服务模式让群众诉求解决率提升至95%以上,信访量同比下降50%,乡村治理过程真正置于“阳光监督”下,全力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平台的设计初衷,就是让群众关心的事‘晒’在阳光下。”该县纪委监委党风室负责人介绍,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不仅整合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各类政策清单、村集体“三资”等信息,更注重公开的“可读性”,要让群众不仅看得到,更看得懂、能监督,从源头上压缩权力滥用空间,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治理效能的提升,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改善上。通过联合社的规范运营,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容村貌实现“洁化、绿化、亮化”。各试点村将分红投入到道路亮化、污水管网改造、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工程,形成“服务创收反哺治理投入”的良性循环,直接受益群众覆盖率达100%。“环境美起来、口袋鼓起来、心气顺起来”,成为上津镇乡村治理成效最生动的写照。

全链条监督强保障 护航乡村治理“高质量”

“联合社的资金使用是否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是否合规?项目进展是否顺利?”上津镇纪委聚焦“乡村物业联合社”资金使用、重大决策、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全程介入监督,查资金流向、审决策程序、督项目进展,对5万元以上大额支出、外包合同等严格把关,确保各环节规范有序。

“村级纪检委员必须监督好村里的‘人、钱、事’,村干部作用发挥怎么样?群众对项目建设、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在工作中要做到‘早、细、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是关键。”近年来,抢抓乡村振兴建设的契机,上津镇环境整治、基础建设项目多,该镇纪委每月召开村级纪检委员工作例会和培训会,组织对项目建设跟进监督,通过召开院坝会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村级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身在基层、贴近群众,能够近距离感知群众急难愁盼,以第一视角发现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化解矛盾,准确掌握联合社服务工作质效,督促联合社高效履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切实发挥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作用,促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查问题”更要“促治理”。当地建立“快查快处+以案促改”监督闭环,对联合社运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严查快处,同时针对暴露的问题推动完善制度,建立《联合社运营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实现“查处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类行为”的综合效应,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除主动靠前监督,还督促推动村里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评选出群众身边的“五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等先进典型30余名,评选“五美家庭”“平安幸福人家”等示范户14户。在村级公示栏、文化广场等醒目位置悬挂“红黑榜”,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崇善向上的良好风尚。

从环境“脏乱差”到“洁净美”,从集体经济“薄弱散”到“强实活”,从群众“冷眼观”到“热心干”,郧西县“乡村物业联合社”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乡村治理的诸多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如今,这一模式正为更多乡村带来改变,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庹文章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