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北村思源停车场和星火停车场整体三年租赁经营权以高出底价25万元拍出,溢价率约39%。”近期,荆州区郢城镇纪委对荆北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进行“回头看”时,该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通过农村产权网上交易,村集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从线下到线上,流程更加公开透明,不仅有效降低串标围标风险,还真正盘活了“沉睡”的村集体资产。近年来,荆州区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监督难度大、潜在风险多等问题,通过“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行业监管+村级民主监督”联动发力,织密织牢“三资”监督网,守住看好村集体“钱袋子”。
摸清“家底”是管好“家当”的基础。该区纪委监委成立由分管班子成员牵头,派出纪检监察组和纪检监察室协同作战,财政、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专业监管的整治专班,瞄准“三资”底数不清等突出问题,深入田间地头驻点监督、蹲点核查、联合督查,督促全区9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清产核资,收回集体资源350余亩,追缴补缴各类资金360余万元,推动整改100余份问题合同。同时将基础数据、矢量数据全部上传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以数字赋能智慧监督。
“监管平台专门设置了纪委监督端口,我们可以登录平台实时查看村集体‘三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还能自动预警提示。”该区纪委监委派出第二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通过运用数字化平台对经营闲置、场外交易、租金延期收缴等高危环节风险点自动识别、智能预警,及时提醒相关村(社区)立行立改的同时,将问题信息及整改进度同步推送至纪检监察机关,切实为村级工程、财务管理、流转交易等权力运行事项扎上“电子围栏”。截至目前,该区发现并督促整改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69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人。
“从前想知道集体资金情况,只能通过公示栏上的简单数字,现在社区聘任我们全程监督,大家对资金收支和用途清清楚楚。”近日,在西城街道郢都路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上,监督员谢阿姨仔细询问并详细记录着惠民资金的具体金额、使用范围、涉及片区。
为推动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该区纪委监委从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乡贤能人中推选村级监督员,搭建起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主,村级纪检委员和监督员协作配合的基层监督队伍,通过事前审核把关、事中现场监督、事后回访督查,确保“三资”重大事项决策、实施、处置等全流程公正公开。村级监督员按照村级小微权力运行负面清单,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及时发现群众痛点难点、权力运行风险点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将发现收集的问题汇总上报乡镇纪委,经分析研判后,将立行立改问题点对点反馈至相关村(社区)限期解决。今年以来,基层监督队伍参与“三重一大”事项决策321次,参加监督检查176次,发现上报并推动解决问题123件。
与此同时,该区纪委监委持续深化运用案件查办成果,对本地查处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案件进行类案梳理,深挖案件背后存在的制度性根源、管理性漏洞,针对“三资”监管存在审核把关不严、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短板,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5份,督促有关职能部门瞄准问题症结、优化政策措施、系统开展整治,修订完善《荆州区农村财务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荆州区公益(公共)事业建设项目管护制度》等制度规章6个,实现“三资”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管理。(帅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