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清晨,距离洪湖湖区2.6公里的湖滨生态公园,绿柳垂丝映碧波,野花缀岸引白鹭,居民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晨练,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两年前,这里还是洪湖市的城市垃圾填埋场,由于垃圾成堆、污水横流,附近的居民叫苦不迭。
图为该市洪湖市纪委监委“室组”联动对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治理情况开展“回头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荆州市洪湖市纪委监委立足岗位职责,将该问题整改纳入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监督清单,督促生态环保、城管执法等部门先后投入600余万元进行垃圾清运、渗滤液收集处理等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并对治理过程中的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进行全流程跟进监督。
“以前都不敢走这里来,现在可是大变样了。吃完饭,来这里散步,十分惬意。”4月2日一大早,面对前来回访的洪湖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居民曹某高兴地说道。
为守护一湖清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紧盯问题整改、项目建设、绿色发展等工作重点,切实以高质量监督加快推动洪湖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
“洪湖流域总面积11548平方公里,荆州占67%,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市纪委监委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面对监督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部门多等问题,重点围绕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八大系统工程,制定《工作手册》,牵头建立了“8+26+N”监督矩阵,设立8个跟进监督小组,采取“一个系统工程、一名班子成员挂帅、一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牵头负责、一个属地纪委监委协同发力”的模式,对26个环保督察反馈问题、N个在建项目进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对账式销号,并将监督任务细化为13类37项具体监督事项,持续盯问题、纠偏差、促落实。
与此同时,该市纪委监委通过挂账督办、发函提醒、监督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水利湖泊、农业农村等牵头部门责任,积极制定《关于规范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域问题线索移送处置工作的意见》,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席会议、联合督查、线索移送、督办问责等工作机制,推动在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监督上形成合力。截至目前,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监督检查130余次,推动问题整改210余个。针对监督检查、案件查办中暴露出的问题,推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机制10余项。
站在荆江大堤江陵县普济镇柳口村陈家塆段,白柳引水闸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该项目于今年2月顺利实现应急通水,完全建成后可显著提升洪湖流域水资源调配和水生态修复能力。
流域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是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的有力举措,也是开展政治监督的重点内容之一。该市纪委监委将全市43个续建项目、62个计划开工项目列入监督内容,组建工作专班,重点围绕项目建设招投标、资金管理使用、质量管控、工程验收结算等重要环节,通过查阅台账、个别访谈、集中座谈等方式,实行动态监督、销号管理,切实为重大工程项目廉洁高效建设保驾护航。
“企业转型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有关部门服务保障有没有跟上?”连日来,监利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下沉一线,聚焦干部作风、技改升级、企业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持续下沉开展“十问十帮”活动。
图为该市监利市纪检监察干部深入辖区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
来到位于四湖总干渠右岸的监利市华中生态铝示范产业园,只见一辆辆满载玻铝产品的货车缓缓驶出,发往全国各地。
“传统铝型材加工企业规模小、工艺水平低,常常是‘家家排水、户户冒烟’。”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守护好家乡的一湖清水,近年来先后投资近10亿元建起先进头尾废料再生车间和污水处理厂,为园区企业提供统一加工和污水集中处理服务。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模式已成功吸引100多家企业入驻。
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是底线,绿色发展是关键。为持续做好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全过程监督,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转型升级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室组”“组组”“室组地局”联动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围绕政策扶持、服务创新、资金保障等方面,及时化解企业面临的堵点和难点,切实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荆州区纪委监委紧盯66家涉水企业问题整改,采取“室组巡”联动监督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一企一策”绿色发展方案,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推动解决相关问题119个。沙市区纪委监委联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通过专项检查、联合督导、业务指导等方式,推动44家养殖场完成治污设施完善和环境整治,逐步完成200亩以上池塘达标排放、循环利用。
“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既是政治大考,也是事关群众的‘民生大事’”。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进一步细化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督责任,着力推动高质高效完成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目标任务。(谭高飞 陈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