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曾都区:点题监督 守护民生

连日来,随州市曾都区纪委监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点题监督,从“小切口”破题,以务实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切实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监督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从“群众点题”到“群众点赞”

“老板,给我来一份牛肉面,加辣椒,面多一点。”

“好嘞!”

……

清晨,曾都经济开发区裕民大道迈垦便民服务点,一辆辆餐车停放整齐有序,吆喝声此起彼伏,包子、馄饨、牛肉面等早点琳琅满目,不少园区工人围桌而坐正享用着热乎乎的早餐。

此前,开发区纪工委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监督时,有群众反映辖区内企业众多,不少工人习惯在上班路上就近吃早餐,附近流动摊贩直接将早餐摊点设立在道路两旁,不仅影响正常交通秩序,还易造成地面脏污。

开发区纪工委迅速将问题反馈给区综合执法中心,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职、推动问题解决。随后,该区综合执法中心引进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在裕民大道附近一处空地打造便民服务点,将附近10余家流动摊贩移至便民服务点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达到“流动摊贩不‘流动’、工人吃饭不‘饭’难”的效果,赢得周边企业和群众的连连点赞。

民生关切,监督所至。该区纪委监委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切口”入手,建立以“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的“点题式”监督模式,进一步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推动职能部门扛牢主体责任,把点题监督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堵心路”通了、漆黑的乡村被点亮了、环境变整洁了……该区纪委监委聚焦责任落实、问题线索起底和案件查办等工作重点,直插一线,开展督导检查86次,先后梳理问题线索338件,推动解决吃饭难、办证难、用水难等民生实事1000余件。

从“主攻眼前”到“化解遗留”

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敢于“下深水”、啃“硬骨头”,监督推动化解烦扰群众的“遗留案”。该区纪委监委统筹协调,紧盯历史遗留问题,以精准有效监督,督促职能部门认真梳理问题、积极履责,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等了11年的不动产权证终于拿到手了,心里总算踏实了!”近日,曾都区万店镇永乐苑小区居民金培享拿到了盼望已久的不动产登记证,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永乐苑小区建于2013年,由于开发商超占100平方米面积土地,导致房屋登记与土地信息登记不一致,11年来,该小区36户居民迟迟无法办理不动产证。

为解决压在群众心里的“大石头”,曾都区纪委监委督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小区历史遗留问题抽丝剥茧,并对接住建、税务等职能部门依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完善土地手续,最终解决了永乐苑小区36户居民的不动产登记难题。

为全面化解类似问题,该区纪委监委全方位梳理近3年来全区522户不动产登记办证难问题线索,厘清问题症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量身定制化解方案,分批解决问题项目12个,帮助1000余名群众圆了“安居梦”。

从“整治一例”到“治理一域”

如何提升监督治理效能,以一案办理促一域治理?该区纪委监委聚焦日常监督中发现的系统性、行业性突出问题,把脉问诊、对症“点穴”,通过“室组地”联动监督、“点对点”交办督办、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全流程跟踪问效,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切实将监督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连日来,先后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8份,督促完善制度28项。

“哗啦啦,哗啦啦……”日前,曾都区何店镇天星村四组,村民李容一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用水难,曾是困扰天星村四组12户村民的“心病”。天星村四组位于何店镇区边缘且地势较高,由于早期铺设的供水管网较细,一到用水高峰期,四组部分村民家中就会出现供水不足、无水可用的情况。

了解到这一问题后,曾都区纪委监委立即将问题反馈给相关责任单位,并实时跟进监督、定期跟踪督办。在强有力监督推动下,何店镇及时与区水利和湖泊局、区乡村供水有限公司协调对接,启用天星村附近增压泵房,投入1.5万元购置增压泵,并更换泵房到村主管网,彻底解决12户村民“用水难”问题。

其他地区是否存在和天星村四组类似的问题?该区纪委监委紧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薄弱环节,聚焦自来水管网设备设施老化、供水压力不足、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区49处农村集中工程进行现场排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9个,惠及2800余户11000多名群众,推动拧紧农村饮水“安全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将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小切口’持续做好民生监督‘大文章’,用看得见的监督成效,切实守护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曾都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