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单位组织的一次集中学习党史活动中,不仅有主要领导借故缺席,而且到场的领导中,也有人随意、反复地进进出出,让其他同志难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显然,这样的学习风气,正是一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学无所获,乃至闻学习而“退避三舍”的根本缘由所在。要求学习教育取得预期成效,应该也必须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而不能让学习徒有其表,有名无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需要依靠学习走向明天。回望百年党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诚然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秘诀、制胜法宝,而学习中呈现出来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则成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要一并传承、发扬这种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严肃认真地开展学习,要有中规中矩的学习应有的样子。
学风即作风,惟有党员干部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才能促党风政风不断好转,才能体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新气象、新作为。延安整风时期,为何将整顿学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学风问题无小事,任由不良学风蔓延扩散,最终会影响党的整体形象、整体作风。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马马虎虎、满不在乎,久而久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在其他方面也是稀稀拉拉、松松垮垮,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纵观一些落马官员的堕落沉沦轨迹,大抵缘于平时学习不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一步失守、步步失据,终于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孙中山先生有言,所谓政治,实乃众人之事。折射于集体学习活动中,惟有党员干部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与大家一同认真听讲、工整记笔记,热烈讨论、深入思考,才能学有所获;更因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不搞特殊,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己不正,焉能正人?”学习虽是个人之事,但以集体名义进行时,党员干部的学习样子无异于一面镜子,能够带给身边群众以强烈的示范、模仿效应。换言之,党员干部重视学习、认真学习,群众亦然。有的党员干部自恃学历高、经验多,对学习持漠视漠然之态,却要求群众倾心投入时,非但群众不买账,还会因为党员干部的这种特殊化,使党群、干群生分生疏,渐行渐远。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新时代党的建设时,之所以将学习能力置于新时代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应该着力提高的“八种能力”之首,就是因为新时代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一旦放松、懈怠学习,只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遑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因此,惟有党员干部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以强烈的求知欲望、执着的学习劲头,锲而不舍、钻而弥坚,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凸现新时代党员干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员干部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正需要坚持问题思维、问题导向,以切实改正、端正不良学习风气为突破口,下好行手棋,打好主动仗。譬如一说开展学习,就是单纯地念文件、抄笔记,又或者为学习而学习,学习与工作“两张皮”“不往来”等等,皆是形式主义尾大不掉的表现;不顾工作实际、岗位实情、能力实需,一律强调“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则是官僚主义在学习领域的十足体现。为此,从解决长期以来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做到出实招、求实效、真学习,才能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奠定坚实基层基础,并带动终身学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从骨子里爱上学习,于内心深处有学习的渴望和追求,坚信学习是成长成才的不二法门,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必由之路。红军长征途中,前面的战士背一“黑板”,后面的战士“书声琅琅”,正是热爱学习、重视学习,让学习成为日常习惯、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概而言之,党员干部践行党史学习教育之“学史力行”目标要求,拿出学习应有的样子无疑是前提前置,也才能将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开新局“必定有我”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荆门市委党校刘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