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历经7年35轮谈判 中欧投资协定的世界意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2020年9月1日上午10时,中欧班列(渝新欧)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缓缓驶出重庆团结村车站,标志着全国首班中欧班列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成功开行,为外贸货物出口开辟了新路径。图为当日,海关工作人员在中欧班列(渝新欧)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发车前做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北京时间12月3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了年内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预期目标,达成了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

中欧投资协定有何特点?为达成协定,中欧双方经过了怎样的谈判过程?如今协定达成,对中国、欧洲乃至全世界有何重要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1 历经7年,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关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新闻公报提出,中欧投资协定将促进和便利相互投资,双方同意尽早启动协定谈判进程。

2013年11月,在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启动。

2014年1月,中欧双方启动了投资协定的首轮谈判,此后陆续开展;去年以来,谈判进程加快,2019年4月,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会晤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承诺2019年将在谈判中,特别是投资自由化承诺方面,取得结束谈判所必需的决定性进展,以便在2020年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

2020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德欧领导人会晤。各方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历经7年、35轮,如期完成谈判、达成共识,在中欧建交45周年这一特殊年份更显意义非凡。这是中欧双方7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开端。

2 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是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

中欧投资协定,英文是“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其中“comprehensive”的意思是“全面的”。据了解,在谈判之初,投资协定中并没有“全面的”一词,但是从第24轮谈判开始,中欧双方将投资协定改为现在的名称。

名字中蕴含深意。“与传统的双边投资协定不同,这份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全面的投资协定,不仅涉及投资问题本身,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涵盖范围更广,标准和水平也更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告诉记者,名称之变背后是中欧双方强烈的合作意愿和承诺,“协定内容丰富,着眼长远,谈判内容也都是围绕双方最主要的关切点和利益点,针对性强。”

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是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中国与28个欧盟成员国中的27个成员国(除爱尔兰以外)都分别签有双边投资协定。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外商直接投资被纳入欧盟的专属职权范围,中欧投资协定成为了首个欧盟与中国的投资协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告诉记者,中欧投资协定达成后,将解决投资涉及第三国,管辖权限、法律权限不匹配问题,也会降低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行政成本,提高投资便利性和透明度。

“长期以来,中欧经贸合作在贸易领域更集中,相互依赖程度高,但在投资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让贸易、投资两个‘轮子’转起来,有利于巩固双边经贸关系。”崔洪建说。

双向投资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纽带。截至2019年底,欧盟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1379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欧盟直接投资1021亿美元。但与中欧双方庞大的经济体量相比,投资仍大有潜力。

中欧双方贸易投资往来如此紧密,为确保规模和质量,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势在必行。“中欧双方是彼此重要的经济伙伴,欧盟对资本需求很大,而中国是新兴的资本供给实体。欧盟对中国有投资需求,中国也有投资意愿。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投资者受到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将减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熊李力分析,中欧投资协定对双方都是利好。

当前,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重要目的地,目前中国在欧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3200家,覆盖所有欧盟成员国。“中欧投资协定可以更好地保障双边投资,激发双方在投资领域合作的信心和动能。”冯仲平说,欧洲对华投资上升空间将更大,而中国企业在欧的投资环境也将更加开放、公平。

“双方既促进双边投资,也强调投资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据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介绍,中欧投资协定中,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双向适用。在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中欧双方也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

3 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为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机遇,也同各国一道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体现在从过去的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从过去被动的‘规制跟随’型开放转向主动的‘规则制定’型开放,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韩保江说。

从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从被动的“规制跟随”型开放到主动的“规则制定”型开放,这从外商投资法实施可见一斑。

2020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开始实施,这是外商投资领域基础性法律。其中规定,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负面清单,则是指国家规定在特定领域对外商投资实施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国家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给予国民待遇。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正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基础之一。”崔洪建说,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外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减少到33条,对欧盟企业的吸引力随之增大。

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

“中欧投资协定对我国发展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周晋竹认为,中欧投资协定有利于中国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

实现高质量“引进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说,中方在中欧投资协定中纳入了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序扩大部分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的开放。

4 中欧经贸韧性足、潜力大,在地理标志协定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

“呜——”12月26日清晨5时29分,伴着汽笛长鸣,满载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防疫物资等产品的X8015次列车从湖北武汉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开出,前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是武汉今年开行的第100列中欧班列。

被喻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自运营之初就被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金名片。今年,受疫情影响,空运、海运发展受限,中欧班列需求格外旺盛,可谓一舱难求。

中欧班列稳定畅通,恰如联结紧密的中欧关系,其中,经贸关系又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总体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合作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宽,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欧经贸韧性足,潜力大。从2004年到2019年,欧盟连续16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额约为4777亿欧元,同比增长2.2%,保持欧盟第一大商品贸易伙伴地位。而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以来,除了中欧投资协定,中欧在地理标志协定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来自中国的绍兴酒、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如何与欧洲的香槟、巴伐利亚啤酒、帕尔玛火腿“相遇”?2020年9月,中欧正式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该协定谈判于2011年启动,共历时8年。2019年底,中欧双方宣布结束谈判;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协定附录,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根据协定,纳入协定的地理标志将享受高水平保护,并可使用双方的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等。

这一协定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协定,协定将推动中欧优质农产品更加便捷进入对方市场、为双方民众带来新福利,也进一步促进双边地理标志产品贸易发展,扩大中欧贸易规模,巩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经贸基础,彰显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改革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以及中欧双方坚持开展自由和开放贸易、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制的承诺。

协定签署3个月后,又一份里程碑式的协定诞生——中欧投资协定,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

“中欧达成投资协定后,也会为之后的世贸组织改革、中欧贸易协定等提供良好铺垫。”崔洪建说,通过一轮轮谈判,中欧之间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今后经贸领域的深化合作。

5 为世界注入信心,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RCEP成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如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再次释放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积极信号。

2020年,无论是对中欧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中欧能在这个时候达成共识,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武特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欧盟经济因疫情受到重创,欧盟遭遇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欧投资协定达成,不仅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还会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助力中欧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双引擎”作用,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为世界带来更多商机。

据了解,中欧投资协定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将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在冯仲平看来,中欧投资协定对全球治理合作,特别是全球经济领域治理合作影响积极。“现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气候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包括抗疫合作问题,到底是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来‘单打独斗’,还是靠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呢?中欧作为坚定的多边主义者,在2020年末给出了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