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梯队受阅是一场时空的数量“换算”。顷刻间,上百架机型不同、性能各异的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最密时,从地面看飞机会有“缀连成森”的感觉。
阅兵12个空中梯队中有11个梯队为混合编队。此次阅兵,空中梯队涉及多军种多机型,这是联合预警、协同指挥、协同保障的考量,也对未来体系作战有着重要的启示。
凸显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的同时,阅兵也对领航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指挥机构与飞行员协同,还要组织长僚机、前后舱,梯队间、中队间的协同,指挥协同非常复杂。为加快融合融入,提高质量效益,部队进驻后,他们及时召开长机协同会,明确各梯队牵头单位,确定计划安排、实施流程和协同方法,对每一架飞机起飞到着陆的数万个飞行数据都要进行严谨细致的计算和校对。
200余架飞机(包含备份机)均在首都地区飞行,受阅基准航线总长仅百公里,领队机梯队通过天安门时,教练机梯队距天安门75公里,短短的75公里要容纳近150架飞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纷涌其间,间隔距离小,且各机型性能差异较大,部分机型还要综合考虑风、尾流等的影响,指挥调配难度非常大。为避免飞行冲突,他们综合运用组网雷情、数据链、二次雷达、北斗差分、标图桌、图传显示器等多种手段,准确掌握各梯(中)队和每架飞机的动态,确保空中梯队在阅兵航线上各个阶段的准确航行、安全无误。领航员进行了“烧脑”般的操作,整合数十万组数据,从大编队起飞、加入基准航线,到返航、着陆、集合方法等,逐一进行计算、推演。设计出的航线经验证、修改、演算、再反馈……如此这般,进行了十几个回合。一组组臻于完美的航线,勾勒出首都上空的“江山社稷图”。
为做到“米秒不差”,参加受阅的12个梯队,跟进间隔要精确保持,飞行高度严苛把控,可以说要想实现米秒不差,对组织计划、飞行员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队形精准性,确保受阅观瞻效果,受阅部队充分利用阅兵训练质量评估系统,快速准确测定准时到达误差和航迹偏差,提高训练质量评估效益。为此,他们组织了多个分练日、十余次基准航线合练,指挥组织流畅,指挥引导规范,空情保障准确,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空中精算背后,是海量数据的不断升级,各级指挥员信息素养的拔节,以及思维理念的嬗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 冯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