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锋模范人物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其中有3名来自体育领域。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书写光辉篇章,为祖国赢得无数荣誉,弘扬了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三位获奖者也正是中国体育拼搏进取的缩影。
如今的中国,竞技体育屡创佳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蒸蒸日上。中国人以体育为媒,挥洒青春与汗水,不断突破、超越自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采。
从“金牌零的突破”到“位居金牌榜首”——
中国体育异军突起
“中国运动员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辉煌的一天!”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主持颁奖仪式。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欢庆。许海峰随代表团回国时,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自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体育开始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征程,并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崛起为国际体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资深体育解说员韩乔生已从业40年,见证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对体育的向往和追求。
“改革开放刚开始,很多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但中国参加亚运会、奥运会后,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运动员在赛场上生龙活虎、为国争光的景象,这种强大的感召力是不可替代的。”韩乔生感慨。
1986年,中国女排卫冕世锦赛桂冠,成为第一支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上的“五连冠”队伍,创造了世界排球史的奇迹。
与此同时,“女排精神”也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激励了几代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奋斗。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8月8日晚,“体操王子”李宁在北京“鸟巢”上空,以“飞人”之姿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在这届“无与伦比”的盛会上,家门口作战的中国军团,最终位居金牌榜首。
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奥运三问”,到百年后北京奥运会金牌榜辉煌登顶,中华民族的崛起令全世界惊叹。
时间来到2015年7月31日,“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北京获得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举办权,将创造同一座城市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历史。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青奥会、奥运会、冬奥会……近年来,中国承办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型体育赛,一次又一次肩负起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国担当。
“更高、更快、更强”,这不仅是运动健儿的口号,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连连逆转夺冠,“女排精神”再次感动中国。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然眼中坚定。”当年的“铁榔头”郎平率领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韧劲,续写了运动场上的传奇。
2017年国际泳联游泳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上,孙杨获得第五,无缘四连冠。四天七战,孙杨已先后获得了400米和200米自由泳的金牌,并经历了上午800米预赛、晚上200米决赛的“魔鬼赛程”。“我还是想要冲一下。”26岁的孙杨并不后悔自己选择坚持。
“孙杨不哭!”网友留言里充满了关爱和鼓励。40年来,中国的运动健儿夺取了无数冠军,见多识广的国人对金牌日趋看淡,更关注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
从郎平、许海峰到姚明、刘翔,再到孙杨、苏炳添,一代代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如今,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精神从未褪色,仍然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从“闭门造车”到“走出去、请进来”——
竞技水平突飞猛进
“我深深记得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见到这些世界名将就觉得自己很渺小。”全国纪录保持者薛长锐获得了2017年世锦赛男子撑竿跳高第四名,这已是中国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跟外教学习、去外国训练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现在一点都不怯场,完全有能力和他们去比赛。”薛长锐说。
中国田径队“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化战略获得了成功。自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田径队共取得8枚奥运会金牌,光里约奥运会就获得两枚,短跑、接力、跳跃项目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我们把运动员送到国外训练和比赛,这样才能接触更多其他国家的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更高水平的比赛。”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介绍。
聘请优秀的外国教练到中国来执教,把有潜质的运动员送到外国训练,得益于此,苏炳添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跑进10秒的黄种人。今年6月23日的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他追平了归化运动员9秒91的亚洲纪录,让中国人的“百米飞人梦”成真。
中国体育想要发展,光靠“闭门造车”很难逾越,而与世界接轨、与潮流同行才是应有之义。中国泳军也是如此。曾几何时,想要夺得一枚奥运会奖牌,是几代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的奢望。
“我和朴泰桓的差距没有多少。但是,他出国训练以后,成绩迅速提高了一大截。”2006年多哈亚运会,张琳连夺三枚银牌,屈居韩国运动员朴泰桓之后,而此后的世锦赛,张琳陷入了低谷。“中国游泳需要走出国门,向国外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训练手段,我们的训练方式需要改进了。”张琳说。
2007年,张琳远赴澳大利亚,师从两届澳大利亚奥运游泳队主教练丹尼斯。北京奥运会上,张琳夺得了中国游泳男队在奥运史上的第一枚奖牌,充分证明了“留学”的成果。
不仅是中国运动员走出去训练,教练员也走出去执教。中国体育的发展强盛,在运动员和教练的输出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训练场上,我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把欧洲运动员调整出这种状态,不再问‘为什么’,这就是我的成功,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认可中国短道的技术和哲学。”历时7年,中国籍主教练张晶终于把匈牙利短道速滑队从一支“打酱油”的队伍打造成平昌冬奥会上具备奖牌竞争力的强军,并首次在男子5000米接力赛中夺金。
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教练和前国字号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体育无国界,这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
今年12月1日,刘国梁带着新的身份——新一届乒协主席重回人们的视线,从球员到教练,再到乒协主席,刘国梁几乎达成了中国乒乓球荣誉大满贯。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近年来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姚明出任篮协主席、王海滨当选中国击剑协会主席,冼东妹当选中国柔道协会主席……实力派“总教头”执掌各自领域,体育协会向体制外专业人士开放。
如今,改革让体育事业焕发新的活力,中超、CBA、排超、乒超等联赛更加职业化、市场化,带动了体育产业兴起。国人不再是运动的看客,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
体育运动遍地开花
如果将体育比作金字塔,竞技体育是塔尖,全民健身就是基座。全民健身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竞技体育反过来通过赛事、表演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近年来,马拉松等赛事火爆全国,全民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报名资格很快一抢而空;朋友圈里美食图片少了,“晒”健身美图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计步功能,每天比比谁的步数多、消耗的卡路里多……观念的转变、群众的需求驱动着中国体育全面转型,从竞技独大的“偏科”阶段进入多元发展时代。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不久后,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也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按照三到五年寿命“超前”设计的一条10公里塑胶跑道,在跑者的热情之下,不到两年就使用过度了。
“奥森公园就像一个催化剂,对全民健身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不经意的参与中改变生活的轨迹和方式,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北京奥运会医疗志愿者朱希山现在是“北京医师跑团”的会长,倡导科学、安全、快乐的奔跑。昔日的奥运参与者成了全民健身的“排头兵”。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首届北京马拉松比赛,仅有86人参加;而《2018年田径产业及马拉松工作报告》显示,截至11月2日,我国已举办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赛共计1072场,参加人次530万。
如今,成群结队的马拉松健身人群,已成为中国大江南北最活跃的群体;遍布全国的马拉松运动赛事,是国人健身热情的真实写照。
全民健身热潮不仅仅是成年人的盛事,孩子们也不落下风。作为竞技体育摇篮的体校也在悄然改变。
在“中国体操之乡”湖北省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走出了很多体操明星运动员。现在的副校长彭友平曾经是与李小双、李大双同一批参加训练的学员。
“以前是家长求我们把小孩收下,想以后争当世界冠军。现在家长们的观念在转变。”彭友平说,不少家长认为,世界冠军固然要追求,但如果不是那块“料”,来这里强身健体也不错。体校不再是穷人家孩子“跳农门”孤注一掷的选择。
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冰雪热”持续升温。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变为群众冬季休闲健身的新方式,也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渐成现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促进,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趋强烈,全民健身也为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讯员 陈启西 黄莹)
请输入验证码